让我们看看两条新媒体广告片段:
招聘广告图表编辑新媒体。
新型媒体编辑招聘广告图2。
从上述两则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出,企业对新媒体编辑(即运营商)的要求是全面的,尤其强调应聘者必须对用户需求和同类新媒体平台十分熟悉。行业人士认为,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运营商将“拥有良好的网络意识”。坦率地说,新媒体产业高度排斥没有“网络意识”的人。
在网络中,“网感”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术语,但是你可以充分理解其精神。有些人随便说一句话就可以意外地催生新的网络热词,有些人随手转发一位网友的微博就可以引发全民热议,有些人总能从每天无数话题中找到那个最有炒作价值的话题。
这就是“网感”好的表现。而且绝大多数网民(包括新媒体经营者)努力宣传一种新名词、一篇文章、一段新视频,并不一定能使自己的朋友圈积极响应。那是“网感”不好的表现。
这就需要创造热点话题,带动一大批社交媒体与你互动,共同提高人气,将影响传递到粉丝们的朋友圈,形成裂变式传播。没有“网络意识”,就无法达到这个目的。
由于各种用户群体所关注的话题不一致,所以没有“网感”的运营商根本无法捕捉到大众兴趣的交汇点。在一定意义上,“网络意识”能否敏锐决定了一个新媒体运营商的发展潜力。
不管是生产内容为主的新媒体从业者,还是新媒体营销推广工作者,都应该努力积累自己的“网感”。准确的说,就是每天从大量的信息中捕捉到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,寻找能引发全民热议的信息,然后主动引导话题。
培育「网感」,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品牌属性,另一方面要熟悉人际交往知识。学的方法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不停地研究网络上的信息,尤其是突然成为舆论热点的那些东西。这类热点事件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预料之外,但必然是情理之中。
在一则不起眼的新闻显露出成为热点的同时,各大媒体和自媒体也将闻风而动,加入炒作行列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出现一些“热门词汇”。网络感觉好的人会及时抓住“热搜词”,参与讨论,从而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。经过持续的研究与跟踪,新媒体运营商将逐步锻炼其判断网络趋势的能力,形成“网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