频繁使用微博的人会注意到,微博能放大人们的差异,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圈子。实际上,这是新媒体时代最基本的特征,即用户群分割。不管你的演讲多么理性、切合实际、客观,你的新媒体运营者会逐渐发现,不管你说的话多么有趣、犀利,总有人讨厌你。而且,喜欢你的人和讨厌你的人往往是一个分裂的阵营。您无法取悦每个人,您只能选择一个专注于业务的目标用户群。
一位优秀的新媒体运营商必须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群的心理特征。这些小小的想法中隐藏着商机,也隐藏着风险。如果不是顺心的话,他们就会暴跳如雷,就像在海上的天气一样说变。对此,经营者应注意以下11种新媒体用户常见的消费心理:
追求真实的心理——追求产品的实用价值。
尽管新媒体用户活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,但仍然非常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用价值。愿意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产品使用体验(也成了普通的直播节目),寻找有实用性的原创科普文章。
追求产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美感,追求审美心理。
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倾向于造型、色彩、制作工艺精良的产品,甚至买那些实用性不强、价格昂贵的精品。
寻求新的心态-追求产品的新颖与时尚。
新兴媒体用户常常热衷于使用新潮的时尚产品。假如一个产品缺少流行元素,他们就不会对产品的相关信息感兴趣。
求得利润-希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。
多数用户喜欢物美价廉的东西,除非他们觉得自己不值钱。假使产品的价格超出了承受范围,使用者会感到不划算,从而减少消费。这一心理正是新媒体运营商常用的免费服务方式。
追寻名望-通过购买名牌产品获得荣耀感。
这是一种“面子”的消费心理,买的不是实用价值、艺术价值和性价比,而是品牌知名度。这些用户喜欢炫耀性消费,往往会不惜代价地抢购一些限量特供的名牌产品,用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。
来自大众的心理——害怕自己落在大众后面。
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用户并不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。但是他们看到别人追逐某一产品的时候,就会跟风购买,或者自己是否使用了这些产品。由于害怕被别人视为落后于潮流的异类,所以他们不得不从众而出。
偏爱心理——消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。
一些用户推崇个性化的消费模式。不管产品是流行时尚还是仿古,无论是小众的产品还是大众的产品,只要自己喜欢就愿意掏钱。人们购买商品通常都有明确的方向,并且有经常性、持续的消费,非常认识品牌。
自我尊重——通过消费满足自我价值。
使用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不仅考虑到产品的状况,服务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。假设售货员服务热情周到,即使产品的性价比并不特别理想,用户也会抱着对用心服务的销售员的购买心态去做购买决策。与之相反,售货员对用户爱答不理甚至态度不好,用户会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,产品再好的价格也不会买到,回头还要给商家打个差评。
怀疑的心理——担心被电子商务或媒体欺骗。
没有一个用户希望他们购买错误的东西。因此,很多人在购物过程中会对产品的质量、性能、造型等方面反复挑剔。不只是为了砍价,主要是因为用户害怕吃亏。
担心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心理。
使用者当然不会愿意购买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。为保证购买非危险品,使用者会反复确认产品使用是否安全,特别是在网上购买的产品。
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买的东西是什么。
有些使用者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买了什么。所以,他们会在人少的时候快速购买很早就确定的目标产品,不会公开参与促销活动,但会私下与商家联系。
以上的消费心理不会完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。有些人只有其中的一个,有些人可能是几种想法的混合体。新型媒体运营商必须仔细研究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,了解他们最主要的几种消费心理,以便做出相应的部署。